天 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 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 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 作用原理
“天灸”于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及春秋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 于宋代逐渐系统化, 明清时已广泛使用。“三伏灸”是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三九灸”则是根据“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两者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差异在于药物的配置和时间的差异。天灸疗法为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新源计划”百项传统疗法之一,在我国沿海地区已开展近20年,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广东省中医院每年可接诊人数达3万余名,在我省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区均有开展。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 主要作用
1. 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 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 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 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 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 神经调节作用: 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 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 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 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 主治疾病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 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 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 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 治疗效果
天灸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表面、调理脏腑经络来提高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 这种传统疗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原则上是一个疗程贴3次药,为了加 强和巩固疗效,可以适当增加1-2次,连续做3年,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坚持,疗效则会打折扣。因此,专家认为,天灸疗法还贵在持之以恒。
⊿ 注意事项
贴药处避免挤压,贴药后局部皮肤有轻度灼热感,这是正常现象,一般3~4小时后可将药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如贴药后,局部灼热难受,可提前除去。贴药后局部起水泡可涂万花油。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忌食海鲜、鹅、鸭等。并用温水洗澡,忌入冰室。
⊿ 三九灸
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
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间),早在北宋年间,民间就广泛应用,涉及内、外、妇、儿各领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初张璐《张氏医通》均较为系统介绍用天灸疗法治疗疟疾、哮喘等病。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因此每年冬天三九天时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随着冬至的临近,天气越来越寒冷,又到了“冬至进补”的时节。冬至进补,除了人们熟知的食补药补外,三九灸疗法也开始热了起来。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之时,冬季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在三九天内进行天灸疗法效果最佳。其中又以白天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因此可以提高疗效。
⊿ 三九三伏阴阳并调
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粟漩主任介绍,三九灸是根据“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而夏天的三伏灸则是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两者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差异在于药物的配置和时间的差异。每年冬天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是对“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阴阳并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通过这种穴位贴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 预防过敏
三九灸疗法利用辛温助阳药外贴于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穴位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温肺逐痰、健脾补肾,从而达到秋冬养阴作用。因此,它可治疗多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等病,对其疗效最佳;其次对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经及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